两千多年前,驼铃声声,马蹄阵阵,大蒜、苜蓿、芝麻、核桃、葡萄等沿丝绸之路传播。
两千多年后,炊烟袅袅,寻味丝路,撒马尔罕抓饭、土耳其烤肉等中亚美食丰富百姓的餐桌。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如今的国际美食之都——西安,再次“摇响驼铃”,舌尖上的“一带一路”也成为各国民间交往的重要纽带。
是餐馆也是丝路博物馆
每个角落都珍藏着丝路工艺品
不出国门在西安,就能品尝到外籍厨师烹饪的异域美食。高新四路上,一家藏在写字楼里的餐厅,以多国料理和民俗物件作桥传递着丝路文化,充满情调的装修风格、地道的美食……既为外国友人解去乡愁,也成了本地人了解丝路历史文化的窗口。
驼铃,代表着丝绸之路;堡,意为丝路上的驿站。“我们给餐厅取名为‘驼铃堡’,寓意这里是能将丝路沿线的美食与文化串联起来的地方。”董立军说,作为这家餐厅的老板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位和丝路有着不解之缘的“老陕”。
步入餐厅,仿佛身处于一座“博物馆”内。从进门到各个角落都珍藏着丝路沿线的老物件与工艺品,像是开启了一段“丝路时空之旅”。这是董立军多年“行走丝路”的收获。记者看到,有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服饰,俄罗斯的套娃和蜂蜜,伊朗的玻璃灯,格鲁吉亚的陶罐酒,土耳其的烤炉和真皮挂毯,哈萨克斯坦、意大利的红酒柜……1500平方米的餐厅内,摆放着大大小小千余件藏品,仿佛在讲述着欧亚大陆上的文明。
“店里的每一个物件背后都是一段回忆,像这块石碑就是我从意大利背回中国的。一位顾客当时在店内用完餐后激动地说,没想到在西安能吃到如此地道的家乡味道,等有机会回到意大利她要给我一个惊喜。没想到这位顾客竟把餐巾纸带回了意大利,将上面印着的餐厅标志刻到了石碑上。”董立军滔滔不绝地聊起这些“宝贝们”。作为一家“老陕”与两名阿塞拜疆友人合伙开办的餐厅,这里的顾客多半是外国人,不少展品也都来自他们的馈赠。
餐厅内还有一面墙上挂着琳琅满目的世界货币,尺寸、颜色、图案各不相同。“这里特别吸引人,大家会驻足在这里询问、交流。”董立军说,收藏这些也是觉得货币是共建“一带一路”商贸往来的一个重要见证,很有意义。
餐厅的美食和藏品,让来往的不少外国顾客和董立军成为了朋友,“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其他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故事在延伸,我和这些朋友们的友谊也更加深厚。”董立军说。
友谊无国界美食架桥梁
让中国味道在丝路上飘得更远
在西安做外贸生意的赵先生是驼铃堡的常客之一。他告诉记者,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订单越来越多,招待客户的菜单也变得丰富起来,原本欧美客户喜欢的汉堡和烧烤,如今改成了中亚菜、欧洲菜。“以美食会友是突破地域与语言的差异、拉近彼此关系的最佳交流方式。”赵先生说。
俄罗斯的面包师、意大利的大厨、土耳其的烤肉师,为了能让外国友人在西安吃上可口的家乡菜,董立军不仅组建了一支跨越国界的厨师团,还专程请来了土耳其的制炉师,在厨房盘起了两个地道的烤肉炉,再用雨花石精心装扮了炉子。讲究口味与氛围,很快餐厅就做出了口碑。
“兄弟,最近餐厅生意红火着咧,我打算在塔什干再开一家餐厅,让中国味道在丝路上飘得更远。”董立军与驼铃堡另外两位外籍老板海大和伊布商议着。
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董立军今年已经去了三趟乌兹别克斯坦,除了探望两位“丝路兄弟”外,还顺便考察了新餐厅的选址。这次兄弟三人准备把代表长安的美食小串烤肉卖到丝路上。为此,他们设计了一款拥有专利的烤肉架子。记者看到,木制的架子侧面看是酒杯的形状,烤架下的金属盘里放满热石,当小串烤肉的油汁滴落在上面时,会发出滋滋的声音并伴着阵阵肉香,让原本属于市井的美食瞬间“高大上”起来。
“一方面,我想把中国美食与特色零副食品推向更广阔的世界。另一方面,在丝路上做生意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我们也想满足异国他乡的‘中国胃’,让他们西出阳关‘有’故人。”董立军信心十足地说,这家从西安走出去的丝路餐厅,计划于明年在塔什干开业。
10年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美美与共。董立军的“丝路兄弟”海大和伊布直言,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了互联互通,除了基础设施的联通与升级外,还实现了清关等一系列程序的快捷和便利,带动了共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货运和贸易,也成就了中国与中亚等多国美食的“双向奔赴”。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轩辕杨子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郝钟毓
编辑:芝伊
审核:天乙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西安报业·西安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