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陪我远房堂妹看了一圈的房子。
选择标的主要是即买即住的二手房,范围锁定在高新、曲江、城南等高频成交的热门小区。
今早呢,就看到了西安住建系统公布的最新二手房成交量:
数据显示,10月份,全市存量房(二手房)住宅网签备案面积92.9万平方米(9396套),环比增长21.34%,同比增长119.78%。
不知道你们信不信这个数据,反正中介门店的小哥应该是第一个站出来摇头的。
统计了自有公开数据以来的西安二手房成交量走势,今年的低点分别出现在1月和6月。
1月的行情就不聊了,跟大家着重聊聊6月以来的近况。
官方数据一片祥和,6月至今,西安二手房成交量已实现“四连涨”,最近的10月,成交量已达9396套。
相较6-9月的平滑涨幅,10月竟然出现了“跳涨”,这与我实踩体感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跟同期的新房相比,10月西安新房网签不过4400+套。
虽然二手房的政策环境更为宽松,不落户都可以买首套二手房,但在一个以新房交易为主体的二线城市,二手房成交量是新房的两倍,真能让人信服吗?
也许,此时此刻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吹风总是没错。
两天看了二十几套房子,跟门店中介聊了聊市场氛围,我最大的感受是:
西安二手房完全进入“买方市场”,降价房源越来越多,可谈空间越来越大,房东心态濒临瓦解,用降价能够换来成交,已经是极好的结果。
周末看房第一站,我们从丈八北路地铁口一路向南。
天朗蓝湖树是整个板块成交最为活跃的二手房小区,高新科技路+地铁口+新开商场+10年左右的房龄+绿化尚可的社区,这些标签的共同发力,这个小区在2018年成交价一度突破了两万,2021年后,成交价一直稳定在1.8-1.9万元/㎡的水平。
2023年11月,85㎡两室成交价已跌破1.7万元/㎡,小区内143㎡的改善户型,挂牌价1.85万元/㎡,门店挂了一年了,至今还没有成交。
负责带看的门店小哥也挺真诚,直言这个小区今年的成交很乏力,如果意向足够确定,随时约外地的房东回来谈价。
房子卖不出去,门店中介着急,房东也着急。
今年的主旋律是楼市政策一一松绑,别看首付降低至两成、执行“带押过户”、不限购等等,这些花里胡哨的操作并没有盘活二手房市场。
能选择二手房小户型的,基本都是首次置业的小年轻,手里有多少钱和每个月能挣多少钱,才是置业与否的核心。
门店小哥跟我闲聊,“现在就业环境挺难的,现在门店的租赁业务也很差,以往那种一开间的户型或者小两室很好出租,今年这类闲置三个月以上的出租房源已经有七八套了。”
“没有需求就创造需求”的时代,真的在渐行渐远了,这不是单凭努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后续的看房流程,基本也都是走马观花。
保利天悦,看了;金泰新里城,看了;罗马景福城,看了;
万科城市之光,看了;中海城、凯旋门,看了;金地南湖意境,看了;
融创西安宸院,看了;海亮新英里,看了;金地西沣公元,看了;
原本炙手可热的二手房社区,如今降价已经是基本操作。
区别就是有好学校的小区,房东底气稍微足一些;100㎡上下的刚需房源,降价比140㎡+的改善户型更猛。
两天看房下来,专门做动车而来的堂妹父母决定今年不考虑在西安买房了。
归根结底,还是“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作祟,我表示理解。
反正她有房租住,短期内也没有很强烈的买房需求,大不了等后期二手房成交量启动,我再叫她父母过来看房即可。(如果真的有的话)
甭管行业内外,大家对于目前的楼市情绪是低迷的。
很多人爱讲“人口老龄化、新生儿新低,城镇化到头”巴拉巴拉,这类人就是典型的口嗨选手,每天刷刷短视频,就以为认清了一个行业。
我对于后续楼市走势的困惑,其实在于三点:
第一,万亿放水到底能填多少地方财政的窟窿?
财政部公布了《2023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其中说到,前三季度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0875亿元,同比下降19.8%。
要知道,土地出让金是全部归地方政府的,地方财政先遇冷,最受银行和楼盘待见的公职人员也不香了,而且城市更新建设的进度会停滞不前,其关联的建筑业等房地产上下游相关行业就业压力巨大,没有就业,何来消费?
第二,棚改2.0的货币化安置力度貌似不够?
西安在2.0更新的名单中,但就我了解到的一些拆迁货币补偿是远低于市场价的,主流的安置方式仍是【部分实体安置+部分货币安置】的组合拳。
归根结底,还是房地产萎靡,房企口袋里银钱不足,就算地方让房企全货币安置,涉足城改的国央企开发商,都不一定能拿出一大笔安置费出来。
2023年就这么着了,销量是指望不上了,重头戏是房企们明年的融资情况以及意愿。
光融资去做安置,后续开发的商品房卖不出去,房企们不会傻到去当下一个恒大。
第三,涨价预期该如何设立?
城镇化率,新生人口不是阻力,一旦有涨价风向,涌入这座城市的年轻人还是得老老实实背房贷。
但问题在于,现在连销量都保证不了,还拿什么来涨价。销量又牵扯到每个人的工作和收入前景,这恐怕一朝一夕也改变不了什么。
综上,房地产市场需要一场“自上而下”以及“由上至下”的双重突围,也许只有通胀能够化解当前的债务和增长压力了,茅台、冰红茶的涨价,是有人希望你看到的信息。
以上为正文,来自钱言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