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已创建区县级
美丽庭院示范户10.2万户
11月1日,西安市妇联在蓝田召开2023年西安市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暨“美丽庭院”创建现场推进活动。
点击观看视频
现场为获得2023年度美丽庭院示范户、美丽庭院示范村(精品示范村)进行了授牌。鄠邑区妇联、蓝田县妇联、美丽庭院示范户(村)代表进行了经验交流。
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区县级美丽庭院示范户10.2万户,打造市级美丽庭院示范村41个、精品示范村5个、示范户2204户,发放奖补资金368万元。
下一步,西安市妇联将持续深入推进“美丽庭院”创建,聚焦“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助推美丽乡村产业带动乡村经济高速发展,唱响巾帼助力共同富裕好声音。
省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五美庭院”示范户创建标准包括卫生整洁环境美、摆放有序整齐美、养花种树生态美、身心健康生活美、文明风尚和谐美等5个方面。
其中,卫生整洁环境美,庭院内外整洁有序,与村庄环境相适应;室内垃圾桶勤倒勤洗保持干净,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厨房通风透气,炊具餐具摆放有序、干净整洁,无异味;家畜家禽圈养,圈舍无积粪。房前屋后无杂物堆、垃圾堆、草堆、土堆等堆积物,没有卫生死角;自觉维护污水治理设施,不乱排乱倒生活污水;达到农村卫生厕所、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标准。养花种树生态美,庭院设计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突出品位与本土特色;因地制宜开展庭院绿化,广栽花草树木、果蔬盆景等,绿化面积不少于庭院面积的30%。
身心健康生活美,家庭成员衣着整洁、仪表大方、言语得体;了解健康知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饮食风尚,知粮爱粮、兴粮节粮;热爱运动,坚持锻炼身体。文明风尚和谐美,家风正,家教好,弘扬忠厚传家、德艺兴家、勤俭持家、红色家风治家等良好传统;弘扬孝老爱亲文化,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家庭和睦等。
省级“五美庭院”示范村创建标准包括管理机制、群众参与、农居环境、乡风文明、基础设施等5个方面。“五美庭院”建设组织机构健全,创建工作纳入村委会主要工作。定期组织评比创优;全村常住户数50%以上的家庭参与各级“五美庭院”示范户创建活动;全村25%以上的家庭被评为各级“五美庭院”示范户。
村庄生活、生产空间布局合理,农村改厕、污水治理、农村道路等设施符合省上建设要求;注重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保持公共空间、庭院房屋及村庄内外干净整洁。村民遵纪守法,自觉遵守乡规民约,乡村社会秩序良好。建立困难群众关爱机制,经常性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公益活动、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基础设施完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便利舒适;有文化广场或健身广场等设施场所,有标准化党群活动中心和“妇女儿童之家”;有基层党建、乡村振兴、“五美庭院”建设、家风家训、文明礼仪等宣传阵地等。
据了解,2024年省妇联计划以全省涉农县(市、区)为重点,创建12个省级示范村,打造135个省级示范户。对认定的省级“五美庭院”示范户(村),省妇联将“以奖代补”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每个示范户补助5000元,每个示范村补助10万元。
小编为你搜罗了各区县超美风景
体验“美丽庭院”的特色风光
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沉浸吧
鄠邑区
鄠邑区自然环境优美,素有“关中山水最佳处”的美誉,秦岭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太平国家森林公园、金龙峡景区风光秀丽、山水相依,渼陂湖、天桥湖碧波荡漾、景色宜人;鄠邑区文化底蕴深厚,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华诗词楹联之乡、中国鼓舞之乡、中国围棋之乡。
鄠邑区连续举办了五届“关中忙罢艺术节”,高标准举办“终南诗赋·名家朗诵晚会”“秦岭·秦人·秦腔:戏曲专场”“麦浪音乐节”等20余场大型活动,用艺术手段展现乡村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同时,在艺术节的带动下,一条位于秦岭脚下的精品艺术乡村文化旅游线——“八号公路”不断延展:栗峪口村打造“乡创客”文化产业集群、下庄村打造新民艺传承示范村、栗园坡村打造乡野农产文旅村……沿线村庄在不断探索乡村艺术游的产业融合。
通过不断营造新的消费场景,实现了城乡生活场景互相转换,塑造了“土锤咖啡”等56个文旅新IP,策划研学旅游、农业采摘等20余个增收项目,开设100余个共享销售摊位,预计直接带动就业1000余人,充分展示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鄠邑实践”。
同时,为巩固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建设了火车头雕塑文化产业园区、农民画销售工坊、龙窝酒文化产业园区,并发展多业态文化产业,推出了布艺老虎、微缩社火等非遗文创制作销售乡村文化产业。
图/鄠邑农民画销售工坊
图/鄠邑微缩社火-板凳龙
鄠邑区还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农业托管、精品民宿、农耕研学等新产业,打造出了 Localand ·终南鄉宿、花栖月、唐爵山宿等19家文化主题特色民宿,曲水稻香生态农业景区等农文旅综合业态。
此外,鄠邑区曲抱村以稻渔综合种养项目为突破口,以产业功能分区为引导,以“农业+创意+休闲”为抓手,将原先的荒地变成水田,以“曲水稻香”为核心,让昔日的撂荒地“耕”出农业新景象。看似平常的稻田,却因“关中江南”的美景成为拍照打卡地。
近年来,西安市鄠邑区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围绕“诗画鄠邑、品质新区”的总目标和“南山北水、东工西旅”的总布局,坚持以城带乡、以城促乡,着力打造美丽、活力、富裕、诗画、宜居、和谐的美丽乡村。
蓝田县
近年来,西安市蓝田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构建荞麦全产业链,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全力打造和美乡村。
一半烟火,一个示范村,一个崭新的未来。为了让荞麦文化IP发挥最大效益,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以荞麦花海为依托,配套建设“荞酒馆、荞宴馆、荞咖馆”“荞麦故事馆”“蓝·美术馆”和游客服务中心、蓝田厨房美食街“五馆一中心一街区”,将村子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旅游地,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从文化、艺术、产业、潮流消费等领域,文旅融合联动乡村振兴,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全面发展。有观赏、有体验、有消费,从而吸引人、留住人,不断提升乡村生活品质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
蓝田县引入18家地方餐饮名店打造美食街;将农房改造成民宿、客房;举办荞麦岭艺术节、峪口时光音乐会等系列活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同时,蓝田县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要素齐全、业态丰富的乡村旅游体系,实现乡村旅游既有“流量”又有“留念”。
周至县
发展全域旅游 探索农文旅商融合新路径
近年来,西安市周至县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逐步探索出以农文旅商融合发展为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
围绕“旅游景区+特色小镇+精品民宿+优质伴手礼”,推动文化、农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发展。
通过推出“品周至美食、赏周至美景”等文旅IP,深化拓展“旅游+”模式,谋划推出“农业(猕猴桃、花卉)+旅游产品”“康养+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体育+旅游产品”等4大类文农旅体贸产品,配套“吃、住、行、游、购、娱”等元素,为游客提供全时、全季旅游消费服务,让游客住得安心、吃得放心、游得舒心。
“五步一画,十步一景”,以周至水街为代表的生态旅游特色小镇,是国家4A级景区,被誉为北方“生态版清明上河图”,累计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约20亿元,带动就业5000人。
周至县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创新打造“一纽带五片区”田园经济综合体模式。以周至县骆峪镇为例,这里大力发展以游客服务、农事体验、亲子旅游为主的乡村旅游,串联田园生活、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农耕体验、观光采摘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铺就出一条条乡村振兴“幸福路”。
秦岭蔚蓝,时代风劲,周至县田园经济综合体的创新序章,已然徐徐拉开,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正向我们展开。
长安区
文化赋能 提升乡村振兴软实力
生态美、产业美、人文美……近年来,西安市长安区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批从环境美到“内涵”美的和美乡村。
一面秦岭苍翠,一面水流奔腾,好山好水好乡村。长安区子午街道抱龙村沿着山水走向延伸,一路拔高通向抱龙峪。经过多年建设,抱龙村从一个普通村庄逐步“蝶变”为花园乡村建设示范村,并成了西安近郊著名的民宿热门打卡地。
“望得见秦岭,看得见乡村,记得住乡愁,体验得了田园生活”,从传统村落到西安乡村旅游示范点,位于长安区王曲街道的长安唐村,“身份”转变的背后是一段乡村振兴的美丽故事。
长安唐村南望终南,西临滈河,水系林带、农田村落交织。这里利用丰富的唐诗文化资源与秀丽风光,不断推出相关活动,上元烟花、赏梅踏青、青梅煮酒等活动,满足亲子游、周边游的多重需求。
旧水塔改造的长安唐村濛溪书局
从昔日老村到如今的诗意原乡,长安唐村折射出文旅融合的强劲力量。这个集休闲娱乐、民宿餐饮、文化研学、田园体验、会议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诗意田园休闲度假地,逐步成为西安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样本。
桃红柳绿,小桥流水
篱笆牵蔓,硕果累累
助推美丽乡村产业
带动乡村经济高速发展
唱响巾帼助力共同富裕好声音
感受美丽乡村魅力
畅游山水人文之美
编辑:秋秋
主编:林晨
责编:高明煜
部分资料来源:新华网 西安文旅之声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