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陕西之音>社区杂谈

科学使用地膜 让春耕更绿色

2024-04-11 22:03:33 渭南日报社 2171℃
科学使用地膜 让春耕更“绿色”

渭南日报 记者 吕洁 文/图

土壤处理、整地、施肥、覆膜……4月1日,在大荔县赵渡镇,记者看到覆膜机穿梭在田间地头,放眼望去,一垄垄覆好的地膜在春日的阳光下闪闪发亮,为农田“穿”上银装。

人机配合作业铺设地膜现场

“一亩地可以补贴30元,不仅比传统地膜便宜,还有助于保墒和回收……”

“算清”了使用加厚地膜的生态账和效益账,种植大户白凯立马又申请领取了一批加厚地膜。“正好这两天要种西瓜,有政策补贴,还能增产环保,一举两得。”白凯开心地说。

加厚地膜的好处不止于此。加厚地膜指的是厚度在0.015毫米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实验证明,相比于传统0.01毫米地膜,加厚地膜的拉力和韧性更强,残膜机械化回收率更高,传统地膜回收率在62%左右,而加厚地膜的残膜回收率可达95%,且土壤增温、保墒、抑草作用更好,预计可使作物增产15%以上。

“地膜对我们种植户来说,提升的效益十分明显,以前的地膜很薄,在回收过程中产生的碎片分散在田地里,收拾起来费时费力,残留的地膜影响机械耕种和作物根系生长,现在使用的加厚高强度地膜使用寿命长、耐拉伸,回收起来更容易,减少残膜造成的环境污染。”白凯说道。

据大荔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环站站长樊岚蓉介绍,为了使农民的投入不增加,效益不降低,大荔县农技中心依托项目对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的农户进行补贴。对使用0.015毫米地膜作物每亩地补贴30元,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每亩地补贴60元。目前,大荔县通过项目实施、技术指导、宣传培训等工作措施,全县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7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1000亩,实现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绿色发展齐头并进。

近年来,伴随着农用地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农膜残留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建立长效稳定运行机制,提高地膜科学回收利用水平,扎实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2023年,市农业农村局结合我市生产实际,印发了《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实施方案》,对试点目标、实施内容、技术要求和保障措施等进行具体部署,并根据不同地区覆膜面积、作物种类、不同作物对地膜功能差异性要求等细化分解任务,探索构建废旧地膜污染治理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

市农技中心生态农业站站长索龙告诉记者:“目前,我市主要围绕地膜科学使用和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统筹市县资源,探索完善‘源头控膜、科学使用、高效回收、末端利用’的地膜科学使用‘渭南模式’。在各县(市、区)优先选择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玉米、甘薯、蔬菜、水果等主要覆膜作物加厚高强度地膜的推广应用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试验示范工作。利用现有农膜回收储运利用体系,进一步培育专业化废旧农膜回收主体,构建多元回收机制,提升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水平,倒推提升田间残留地膜捡拾。通过使用、回收‘两手’发力,减少农田残留地膜造成的土壤环境污染,推动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2023年,全市推广应用地膜科学试点面积99.95万亩。其中,加厚高强度地膜88.79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5.58万亩,综合统筹(高强度加厚地膜或全生物可降解地膜)5.58万亩,全市地膜回收率达到83%以上。到2025年,力争推广应用地膜科学试点面积200万亩以上,推动全市地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

目前,地膜使用回收利用技术路径和模式基本形成,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持续强化指导服务,健全支持体系,完善运行机制,推动我市耕地土壤质量保护提升和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助力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新闻推荐

特别关注

热门图片